10月30日,一记洛阳铲挖出了豆瓣电影短评机制的坟。其在《豆瓣电影更改短评显示机制:算法筛选,仅展示部分短评》一文中指出,豆瓣电影更改了短评显示机制,不再显示全部短评。
而文末援引豆瓣用户的话术则直接触动广大用户神经,并引发豆瓣社区“大地震”以及全网热议。
该用户表示:“短评机制更新已有一段时间,而这样的变化或将直接影响豆瓣电影评分的公平性和参考价值。”
目前,在豆瓣社区中充斥着大量唱衰观点,在浏览大量评论后发现,豆瓣用户的争议点,并非豆瓣修改了短评机制,而是担心豆瓣电影被商业化入侵,与阿北此前《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坚守底线的观点相违背。
对此,豆瓣在接受采访中回复了广大用户心中芥蒂,豆瓣对于短评机制的改革早在2017年就已完成,其初衷是为打击水军。
除此之外,豆瓣电影在评分中拥有着较为完善的机制,引发热议的短评区分为,最热短评、最新短评,各类别的短评会依据各星级评论按比例随机展示,除此之外,在评论区中,除短评还拥有长评以及无须点评的打分等多个渠道。
目前,豆瓣方面已就此事做出公开回应,关乎短评机制的修改,一句话来说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反爬虫、反水军而进行的产品考量。
什么样的短评会被折叠?
早在2017年11月,豆瓣电影就不再展示全部短评,自2020年4月份起,豆瓣读书、豆瓣音乐已不展示全部短评。
豆瓣APP给出的短评规则是短评区仅显示部分短评,由算法根据时间、热度等因素进行筛选,并随机展示。影片上映之前的、与影片无关的或包含人身攻击等内容的短评将被折叠,且其评分不计入豆瓣评分。
当前豆瓣短评的显示机制为在该片首页依据算法显示4条短评,进入全部短评页面,分为热门、最新、好友,三个维度展示,每个维度能够刷到500条左右的短评内容。
用户自己发布的短评会保留在影音书页面,当自己点开的时候可以看到,并且关注豆友的短评也会在好友维度里进行展示。
虽然三年前就开始调整展示逻辑,但我们不禁要问:
调整算法只显示部分评论是否会损害用户的信息知情权以及部分内容价值?
对于上映之前的、与影片无关的或包含人身攻击等内容短评是否有明确界定?
最热短评大部分是高点赞量,对于水军和黑粉来说,批量点赞人为制造热评,是否影响力普通用户对于该片的判断力?
就上述问题详细咨询了豆瓣方面。
豆瓣首席工程师苏丹解释,调整算法是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打击水军、保护用户数据。
一部热门影视剧可能有上万条短评,绝大部分正常用户并不会浏览全部信息。500条是一个经过产品数据计算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阅读短评的最大数量,并且当上万条短评沉淀下来后,用户也很难再翻到自己的短评。
另一个考量因素,希望从平台角度保护用户减少骚扰。之前有很多用户抱怨,自己发表短评后收到水军豆邮(私信),水军会以一两块钱的价格希望这些用户修改短评或者给其他电影电视剧评论。而一些狂热的粉丝看到某用户给自己喜欢的明星作品打一星后,会豆邮(私信)他进行侮辱谩骂。
如果想让自己的内容在影音书首页长出现需要上热门,当前豆瓣热门机制是短评点赞高的显示靠前。这样的算法机制是否会导致水军点赞好评内容,而让真正的观点被隐藏了呢?
苏丹表示,虽然热门短评和点赞量挂钩,但是也设置了防水军机制。比如一部评分一般的电影,突然有很多人来发布雷同的五星短评,会被算法识别为水军,不会全部呈现。并且热门短评呈现比例和该片评分成正比例分布,每个星级都会有一些点赞高的短评出现在热门里。
豆瓣热门短评还添加了随机性,每次打开都会调整短评顺序,用户能够看到不一样的热门短评内容。
打开了几部比较有争议性的电影和电视剧,从热门短评情况来看确实呈现了不同用户观点。
用户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短评是否会被折叠、评分是否无效,针对三条规则苏丹也进行了解释。
上映的定义是指该片正式进行大规模发行。如果电影已经大规模点映、在电影节上映豆瓣会就按照时间节点开放评分。另外针对国外电影在国内上映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比如《花木兰》国内外上映时间比较接近,豆瓣短评开放时间就相对一致,而一些多年前在国外上映,而国内没有明确公映计划的电影,则是会按照外国的上映时间开启。
这样的设置的依据是很多电影没有大规模上映前,用户搜索短评有可能会被剧透,伤害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当年毕志飞的《逐梦演艺圈》先在国外上映后,很多用户看完后来豆瓣打了一星,后来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仅4天就宣布撤档。毕志飞起诉豆瓣,称是因为豆瓣评分导致国内没有影院排片,豆瓣的行为给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豆瓣制定该规则也是为了规避此类纠纷的发生。
而对于与影片无关和人身攻击内容的判定,豆瓣采用算法+人工的方式筛选。具体被定义为与影片无关和人身攻击并未详细解释,不过针对人身攻击豆瓣方面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用户评论“恶心”是没问题的,但是评论“xxx恶心”则会被判定为人身攻击。”
另一个问题则是豆瓣并不会告知用户自己的评论被折叠了,这是否伤害了用户的知情权?
豆瓣方面的解释是为了防止水军转变战略,如果通知用户短评被折叠,那么也变相告诉水军这个无效账号不可用。
那么用户的短评被隐藏是否代表着自己的打分也不计入豆瓣评分体系中呢?
豆瓣说明正常的用户打分是计入其中的,只是没有完全显示其短评内容,而被判定为折叠部分评论相关的打分是不会被计入条目评分的。
目前豆瓣只是调整了短评展示机制,评分算法并没有改变。
豆瓣用户的怨念与阿北的初衷
豆瓣用户真的在乎短评机制被修改吗?事实上,广大用户更在乎的是“社区被商业化入侵”。要知道,这一群体对于社区的纯洁度格外在意。
2015年12月18日,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指出,“我们以前认为提供评分服务需要保持中立和独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么,修改短评机制到底触动了谁的神经?以刚刚上映的电影《金刚川》为例,截至发稿前,《金刚川》拥有评价59116条,是否真有用户会去翻阅这近6万条评论?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排除翻阅所有评论的可能性,但这个群体数量很难维持在高位,不过翻阅数百条评论乃至千条评论的用户却大有人在。
豆瓣用户“史迪仔”表示:“我会去翻阅数百条评论,之前是看哈利波特,然后一些喜欢的电影也会看,还有那些宗教悬疑的。”
“史迪仔”认为自己的看法比较单一,所以会去看大家的角度,然后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这样来看,在短评机制调整后,只显示500条的数据显然是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阅读需求,比这更多的巨量短评阅读需求,通常不是普通用户。相反,水军则需要翻阅大量评论。
一方面,水军需要截图短评以上报给对方,获取利润,另一方面水军需要浏览全部短评将有利内容点赞到前排。此外一些与豆瓣没有合作的平台方可能通过非法手段抓取用户短评放到其网站上。
事实上,豆瓣的水军不仅猖獗而且非常了解豆瓣的“反侦察”技术,“控评”、“养号”、“打分”,职能多种多样。
对此,豆瓣也与水军展开了近15年的博弈。不过,再完善机制也无法抵挡狡猾的水军,豆瓣的反水军反作弊措施也在不断进化之中。
豆瓣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在短评区故意放着一些很明显的水军评论不去处理他,目的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如果把所有水军评论删除,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策略出了问题,选择其他方式或者更换账号继续干扰评论区。
目前,豆瓣已经就修改短评机制一事做出正面回应,关乎短评机制的修改,一句话来说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反爬虫、反水军而进行的产品考量。
不过,广大用户仍旧为“精神家园”是否会崩塌而担忧,“我用豆瓣但是并不妨碍我骂他,我骂他但是我又爱他。”豆瓣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