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起源,要追溯到2006年8月9日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上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云计算已经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在此期间大众对云计算的认知各有不同,但云计算的实质是以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中心、以虚拟化技术为助力,通过将大量应用程序数据和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形成“资源池”,再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释放企业服务器运维人力,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技术。
中国的云计算技术已经迈入了成熟阶段,目前按照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三大层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以及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按照部署模式可划分为四种模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社区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根据各类服务的特性逐步完成自身数字化转型。
截至2020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根据亿欧智库预测,到2023年将上涨至超过4000亿元。
在公有云细分市场中,IaaS的市场规模最大,PaaS的增速最快,并预计未来五年都会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
云计算发展给很多行业都带来了正面影响,以消费行业为例,传统消费模式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迎来了巨大变革。新消费萌芽于旧消费,通过云服务商搭建的平台,将消费地点由线下转到线上;通过大数据预测客户消费习惯,由客户挑的就是商店有的,发展至平台推荐的就是客户想要的,精准狙击客户消费心理,刺激消费欲望。
云计算为消费互联网的搭建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打造了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是随着5G的发展应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接入设备数量爆炸式增长,到2022年预计将有超过500亿的设备联网,产生大量异构型数据,云计算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边缘计算便应声而起。
边缘计算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类似边缘计算的雏形早在1998年就诞生了。最新定义的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与传统云计算不同的是,边缘计算将算力从云端拉向了边缘,降低了海量异构数据上传云时对带宽造成的压力,解决了因数据传输而造成的延迟问题,满足了一些对实时性比较敏感的应用需求。基于边缘计算更贴近数据源特性,它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后一公里”。
虽然边缘计算具备了部分数据处理和反馈的功能,但是它不能被视为是一种独立于云计算的技术,短时间内也无法取代云计算的地位。边缘计算本身就是云计算概念的延伸,是云计算在向终端用户侧靠近的必然趋势下诞生的分布式平台,将数据按区域、规模、重要性和解决的难易程度进行切片划分,再将经过加工的高价值数据交互至云端进行后续挖掘分析,这种结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各自优势的新型计算模式也被称为“云边协同”。
云计算通过边缘计算的触手进一步加深在下沉市场的渗透,拓展自身服务边界需要从六方面协同处理:资源协同、数据协同、智能协同、应用管理协同、业务编排协同以及服务协同。在不同场景下,云边协同的服务能力及内涵会有所差异,即使可提供的服务能力相同,其内涵也不尽相同。
当前云边协同的主要应用场景包含了CDN(内容发布网络)、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能家庭、智慧交通、安防监控、农业生产、医疗保健和游戏等。
其中搭建能源互联网在中国的“双碳”规划下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自2019年1月国家电网提出“三型两网”的发展战略,能源互联网服务企业迎来了全新的风口,云计算、边缘计算的软硬件提供商以及生产末端感应器、控制器的企业将是其中的主流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