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召开点名批评“大数据杀熟”现象

时间:2021-01-14 07:53:08 作者: MM

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依然猖獗。中消协在1月7日召开了“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点名批评了“大数据杀熟”现象。

中消协指出,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老用户需要付出的价码比新用户更高,以及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更可能会面临看到的价格上涨的情况。此外,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看到的价格可能不同。一些商家还会利用复杂的促销规则和算法,对价格进行混淆设置。以上种种最终都会对消费者体验造成伤害。

其实利用大数据做生意本身无可厚非。作为商家和平台,考虑如何盈利是相当重要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跟踪用户的搜索习惯,根据用户的浏览内容进行精准定位,以便实现后续一系列的营销和获利。

例如用户搜索了“美食”相关的信息,那么大数据就会读取并存储这种意向,等到下次用户再浏览网页或应用时,就会接收到许多与美食相关的推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技术也愈加成熟,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淘宝、京东、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都已经在大规模运用这种技术。当用户的相关信息被数据化,实现精准化之后,有商家投放广告,平台就可以给商家提供精准的群组,从而获取更大利润。

不可否认,大数据必然是未来趋势,因为依靠它的分析和转化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服务。甚至我们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水平在全球都可以说是领先的,就像美国当时胁迫TikTok卖身,看中的其实就是这项技术。

然而在近两年,一些平台和商家自己开始用大数据来坑消费者,而且还是坑熟客。他们用大数据技术对顾客的习惯与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差别对待。

例如外卖平台,在用户刚点单的时候,会有许多补贴和减免,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可当新用户变成老用户,平台会分析出你已经对它产生依赖,于是翻脸不认人,优惠和满减越来越少,目的是增加老用户的支出。之所以不怕用户流失,是因为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出老用户迁移所要付出的成本很高,所以通常会默认杀熟这种“剥削”形式。

此外,不同区域的差异和浏览页面次数的差异,其实都属于杀熟,套路也差不多:前期利用打折和促销行为吸引新用户注意,当新用户变成老用户,就仗着用户的依赖心理,通过杀熟攫取更多利益。

纵观整个互联网行业,这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做法。就像现在的视频行业,也有普通会员、钻石会员和超前点播的分类。还有一些出行平台,打车费也是越来越贵,说白了都是凭借垄断地位和用户的沉没成本进行大数据杀熟,并且愈发有恃无恐。

然而用户并非没有办法反抗这种不公平的买卖关系。

例如那些曝出过杀熟的旅行平台,有用户表示要把它们当成“查询平台”来用,火车票可以去12306买,机票和酒店也可以到专门的官网和APP上去订。在打车平台上叫车,然后直接给司机付费而不通过打车平台。外卖平台也是同理,可以在上面查询商家信息,单独和商家联系,毕竟一些商家也对外卖平台抽取的佣金数额有所不满。

那些惯用大数据杀熟的平台和商家应该明白的一点是,大数据虽好,但利用起来也要有度,否则弄得用户怨声载道没有好处。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最后的结果大概也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就长远发展而言实在是得不偿失。

相关推荐
AI桌面浏览器

热文推荐

  • 48小时热文
  • 每周热文

《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召开点名批评“大数据杀熟”现象